《浙江大学报》刊文报道国际校区赴贵州湄潭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发布时间:2017-09-17

9月15日,《浙江大学报》第三版以“国际联合学院:在湄潭遇自己”为题,对国际校区赴贵州湄潭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进行了报道。

6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23位本科生和2位留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贵州湄潭。他们通过红色寻访、求是寻根追寻我党和我军的成长足迹,感受浙江大学抗战时艰难的西迁办学过程,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并通过志愿支教和社会调研的方式关注和改善西部教育。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西迁至湄潭县城及城东北永兴镇境内。湄潭人民对于浙江大学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与帮助,而现在的浙江大学也始终关注着湄潭的教育发展。在结束遵义会议纪念馆和纪念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可桢桥参观之后,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山沟沟里的湄潭县新南镇流水二小,开展支教活动。同学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才,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在他们的讲授下变得简单生动,实验、纸模、世界文化、天文等课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电影观赏与益智桌游活动也为孩子们的暑期增添了欢乐。支教结束之后,孩子们给驻扎在爱心书屋的国际校区支教学生送上了温馨的告别信。支教小分队的负责人陈浩楠感慨万千,教学相长,孩子们和乡村教师身上有很多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地方;留学生ZdenekMaksimilian也对中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支教的同时,调研组的同学们以现场走访和问卷调的方式,对流水二小、浙大小学、新南镇中心小学以及部分学生家庭进行了调研,并与新南镇教育局领导与部分基层教育工作者代表举办了主题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孩子性格培养的影响”的座谈交流会。同学们汇报了调研结果,如实反映了在湄潭县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贵州湄潭曾是浙江大学生存发展的沃土,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湄潭的命运还将与浙江大学紧密联系。此次赴贵州湄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是相信队员们会将这两周的经历铭记于心,并在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的路途上越走越远。

360截图2017091619295698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