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杨卫教授畅谈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2018-10-26

    2018年4月,杨卫教授在阔别浙大5年之后重新回归了浙大课堂,给本科生们主讲通识课程《力学导论》,虽然杨院士的课开设在晚上,许多选课外的同学也纷纷前来旁听,以致现场200多人的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受邀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本学期高桌晚宴,他来到国际校区书院并接受了书院大使及院生代表的采访。他分享了在英国访问学习时,一段难忘的高桌晚宴经历,是在学校的Residential Hall里面,老师与学生分别在high table和low table进行交流,那场景回想起来,他至今记忆犹新。

   杨卫教授曾在浙江大学担任近七年的校长,他认为,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多样化的,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在国际校区,采用这种书院制度,是一种很可贵的尝试。由此老师与同学们,共同住在书院,能够很好地体验这种融入式的生活。

分享经历

    杨卫教授给院生代表讲起他上大学时候的故事。“我是1973年进入大学,老师与同学们在一块儿生活学习,包括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形式上,与现在的全人教育有点相吻合。” 实际情况就是老师和学生常常在一起,他们之间非常熟悉,彼此之间也没有太多敬畏感。然而,英国的这种书院制度,讲究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畏感。“1987年,我去英国做访问学者,是住在英国的书院里面(Residence hall),高桌晚宴上,老师坐在high table,学生是low table,晚餐时,按照英国的传统,老师的饭菜是由服务员送上去,学生是自己去打饭菜的,所以它讲究一定的师生区别。” 杨卫教授认为,国际校区书院的这种模式应该来源于英国模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又互相尊重的,老师起到给学生引导、辅导、教育的作用。

对文化差异的看法

    书院的院生来自世界各国,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杨卫教授建议所有在书院住宿的学生彼此友好,成为朋友。每个学生都需要对他人有很高的容忍度,并且总是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以尽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可能出现的冲突。“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住的是学生套房,里面的学生来自美国、非洲、欧洲等不同世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大家的专业都不一样,会在宿舍的公共区域交流兴趣爱好,观念想法的交叠,让宿舍气氛变得更有活力。当然,也会有来自非洲的同学喜欢在派对上把音乐放的很大声,我们会想办法转告他可否调低声音,这样才不会惹恼他。”

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国际校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杨卫教授建议两种教育制度应该互补,从学生、老师、家长等不同角度换位进行思考,用多元化把中外合作办学做得更好。此外,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所以创新式的中外合作专业也是教育的一种改革方向,并具有特色性。根据今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浙江大学排名比去年上升约70位,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际合作教育。

 

 meitu_3.jpg

图/文 许佳婧